红井革命旧址群

发布日期:2024-06-19 11:21:32   浏览量 :3201
发布日期:2024-06-19 11:21:32  
3201

红井革命旧址群

红井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距城区3公里,占地面积600多亩,是毛泽东亲自为群众开挖的水井——红井的所在地。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搬迁到沙洲坝,这里成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的第二个驻地。景区拥有旧居旧址和景观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中央部委(办局)来瑞金“寻根问祖”修复的前身旧址23处。

群众路线广场

红井革命旧址群是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基地。1933年4月,苏维埃中央政府迁到这里之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实践和尝试,比如建立合作社,推销公债,领导拥军优属等等,特别是在践行群众路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面巨大的雕塑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最早的理论概述。这是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会上做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同志首次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党公认的党的群众路线最早的、最系统的理论概述。雕塑墙对面的五组雕塑展示的就是苏区时期苏区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经典故事。比如毛泽东送绵被,朱德打草鞋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这栋房子原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叶坪迁驻这里。
 
  中央执行委员会产生于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由63名委员组成,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举175人为正式中央执行委员,36人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苏大会闭幕后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仅要负责法律的制订和颁发,还要监督各项法律的实施执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成立的三年时间里,共颁发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征税条例》等上百个法律条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等领导人,除毛泽东之外,其他三位与林伯渠、董必武一起被人们尊称为“苏区五老”。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和生产,并作了长冈乡和才溪乡调查。还先后写下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 1934年7月,中央执行委员会离开沙洲坝迁往云石山。该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

中央人民委员会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指挥全国政务,并向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报告工作,1933年4月从叶坪迁到这里办公。

中央人民委员会最初成立于“一苏大会”后的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为主席,其下设九个部和一个局,它们是外交、军事、劳动、财政、土地、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1933年2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增设了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1934年1月,又增设了粮食人民委员部,这些部局都分散在附近办公。1934年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二届一次会议,选举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根据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领导、决策职能。自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共召开了49次常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发布了一系列的条例决议,工作效率之高,即便今天也让人惊叹,例如:1932年1月27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第一次常会,一天时间,决议了13项重大问题。最后一次常会(即49次常会)于1933年9月15日召开,此后中央苏区致力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没有再召开常会。

先后在这里办公和居住的有张闻天、谢觉哉、贺子珍、王素珍等。

张闻天于1933年1月随中共临时中央机关迁入瑞金,并居住在瑞金下肖村,主持中央宣传部工作,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委任他为“二苏大会”文件起草委员会成员,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选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中央宣传部长,党报委员会主任;他在“二苏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届人民委员会主席,就从下肖村搬迁到这里办公。张闻天主持中央人民委员会工作期间,认真工作,还先后发表了《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等近百篇文章,为苏维埃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提出了系列理论依据。张闻天还非常关心群众疾苦,《红色中华》报曾记录了他率先垂范,帮助红军家属砍柴的事迹。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员会迁驻云石山。

1961年3月4日,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井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红井。它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
 
  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功夫,一大伙群众来到了挖井现场,在主席的带领下,没几天功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
 
  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如今,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一曲《红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水哟、甜又清……。”

联系我们:
电 话:0797-2599901
传 真:0797-2599991
E-mail:334257967@qq.com
联系人:刘主任 18827862613
林主任 15807979889
地址:瑞金市象湖镇桦林路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 2024 瑞金市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